存在的主要问题
1 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。
在国内化工产品长期处于供应短缺状态下,我国化学工业发展以外延扩张为主,忽视了结构升级和
产品质量的提高。
一是企业规模小而散、集中度低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。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,如烧碱装置平均
规模不足4万吨/年,而美国平均规模为58万吨/年,八大烧碱公司的生产能力约占美国烧碱总能力的
86%;国内PVC树脂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5万吨/年,而发达国家装置规模一般在15--20万吨/年,最
大规模达63.5万吨/年;国内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为100万条/年,而国外平均规模达300-
-400万条/年。
二是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。产品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石油化工产
品、有机化工产品和高档新产品的比重过低,而高消耗、粗加工、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高,造成一
方面总量上已供过于求,生产能力过剩;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。国产新品种农药仅占农药
总量的20%,新品种染料仅占35%,子午线轮胎仅占32%(世界平均已达80%以上),节能低污染涂料
所占比例仅15--20%(发达国家已达60%以上),高浓度氮肥只占氮肥总产量的60%、高浓度磷肥仅为
磷肥总产量的35.5%,离子膜烧碱占26%,重质纯碱占20%(发达国家已达80%以上)。
三是一些产品的原料技术路线落后。近十几年来,我国有机原料路线已逐步从以煤焦、农副产品为
主向以石油(包括天然气)为主转变,按产量计算已接近50--60%。但是,这种择优改变原料路线的
进程十分缓慢,目前我国乙烯法PVC树脂的生产能力仅占30%左右;电石乙炔法醋酸乙烯约占50%;氯
丁橡胶全部采用电石乙炔路线。而上述产品在国外已基本被石油化工路线取代。另外,相当一部分
化工产品的生产仍采用高能耗、高消耗、高污染的原料技术路线。
2 机制转换速度慢,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要求。
化学工业的国有经济比例偏高,国有资产配置分散,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。化工行业进行股份制
改造的企业,只占企业总数的30%左右,机制转换速度慢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
的任务还很重。大多数化工企业人员多,负担重,缺乏活力,生产效率低,没有建立起对市场快速
反应的运行机制,竞争能力差。
3 科研基础薄弱,技术创新能力弱,自有技术少。
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,与国际化工科技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。缺少自
主开发的核心技术,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装备技术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。科研投入少、基础差,缺
乏创制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,工程化能力也较差,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弱。
4 环境保护任务还相当繁重。
从总体上看,化工“三废”治理率还较低,污染仍十分严重。同时,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地将其污染
严重的化工产品生产转向发展中国家,也进一步加重我国的环保负担。